有关五祖拳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而最具争议的有两种:
〈一〉五祖拳是白鹤拳 ,猴,罗汉,达尊,太祖五种拳法的合称;
〈二〉五祖拳是福建晋江人蔡玉明把上述五种拳法经过整理加上玄女法和后来所学北派拳法创编成一种有别于原来五种拳法的一种新拳种
蔡玉明从小酷爱武术,求父亲让他拜师学武。其父训诫:“欲学拳术,需学善性。欲求善性,修身为本。”之后为他广聘名师授拳,他凭借着聪颖、悟性,18岁时就精通了,早已在闽南一带流传悠久的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猴拳及鹤拳五种流派的拳法。学成之后的二十年间。他广游大江南北,寻师觅友,在切磋较技的过程中,拜山东大侠和阳师,学习北派拳脚功夫。他汲取了各门各派的武术精华,在光绪年间他将毕生所学的五祖拳法与和阳师北派拳脚功夫去弃芜存菁,集诸家所长。铸就一派新的拳种,成为五祖拳的创派始师。
蔡玉明综合了七种拳法的特性: 猴手、鹤脚、玄女摇身骏胛、达尊罗汉步、太祖身以及和阳师的北派技法、道台夫人的下盘腿功,容入了七种优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为当时闽南最优秀杰出的拳种。世人赞为:“拳打八法矫似神龙戏水,脚踢四门捷如猛虎翻山”
猴手、鹤脚、玄女摇身骏胛、达尊罗汉步、太祖身。猴练手。鹤练脚。玄女练摇身骏胛。达尊罗汉练肚、脚马是前弓后箭步。太祖练身、脚马是八字马。五祖拳技手简约严谨,不尚花巧,拳势猛烈,攻守相续,左右相随,行气发力,以声助力,节节相催。此拳種实战性极强,出击直截了当。在对阵博击时,具有零巧利落如猴的手,缠黏稳进似鹤的脚,变幻多端的罗汉步,身如铜墙铁劈的太祖身,並配以玄女搖身駿胛的劲道,是内外兼修的功夫。
“手执八法称无敌,脚踏莲花第一人” 这首对联是称赞师祖蔡玉明武艺精湛,而其中就点出了五祖拳手法与脚法的要求。五祖拳拳歌一首,五祖拳的技术特点已表现其中:拳有精粗必练就,学无大小在专心。六门八法挡押手,五背八剪双飞踢。一胆二力三勤练,眼精手快奏神通。
五祖拳的马步采取不丁不八步。其马步的重心位置为前后四、六开。不丁、不八步易于作前、后、左、右的快速运动,而从其重心位置位于人体重心支撑点前后四、六开的位置。五祖拳在套路编排上对步法的要求比较严格,五祖拳的每一套路要求起势和收势的脚步都落在同一位置上。
步型的基本练法有两种:一是十趾抓地,步法变化轻盈;一是十趾跷(是趾上跷),步法稳健落地重。无论哪种练法均要求 “紧裆抿胯”,即完成马步时,两大腿股四头肌要稍向内侧夹束,形成“紧裆窄马”的架式。
在五祖拳术套路中的技手方面,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长、短兼而有之。五祖拳冲拳时要求手臂要直,弓步冲拳时后腿要直,(前弓后箭)双脚要脚踏实地,脚后跟不能提起。一些技手如开弓、敲打、双批、阴阳插、横钗、清平打、挡等都要求手臂伸直。
五祖拳的技手简约严谨,一阴一阳,攻守分明,沉肩拾肘,身法自然。技法都讲究吞吐沉浮。吞如洪水卷地,吐如疾箭离弦,浮如风吹羽毛,沉如顽石投江(攻为吐、守为吞、进为吐、退为吞、快为吐、慢为吞、轻为浮、重为沉、化为浮、凝为沉)冲拳时先松后紧,先收后放;发劲时先柔后刚,以气催力。手不离中门,技不离子午。发力时,以蹬腿(踏足挺膝)、转腰、卸肩、力着于点而示勇猛之形,适时提气撼声以助拳势。桥法强调“有桥桥上过,天桥添作桥、见桥即断桥、粘桥不离桥”。
摇身骏胛是五祖拳功力的来源,若是没有了它,即使有再好的手法脚法,,也不能发挥出搏击的劲力。摇身骏胛是一种发劲的方法。它是以双脚为底力作支撑,以丹田为中心,腰腹为圆球,双胛为开展。劲力从底而起,上至腰腹,由丹田为中心的腰腹圆球作内转,将劲力由内而外,摇动身躯,上达肩胛,肩胛接续摇动之势,将劲力扩展到手指末梢。在摇晃过程中,动作恍如牲口渡河后,抖泼身上的水滴。此种发劲法,是先柔后刚,发劲时不可用拙力,必须放松所有关节。摇身时,每一个关节都要接续地发劲,让劲力通过的同时,把劲力加大,所以全身必须松而不软,活而不僵,这都是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摇身骏胛”的训练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吞吐浮沉”四劲的呼吸,把腹部练成能承受打击的硬肚。这是练就金钟罩、铁布杉的硬气功。其次,再把以丹田为中心的腰腹,通过呼吸顺练,成一个开合自如的充气圆球,再进一步将此圆球练成运转灵活的“活肚”。再次,在活肚的基础上,开始摇身骏胛的练习,训练劲力由下而上,内而外地反复转换,直到应用自如为止。这阶段才是“摇身骏胛”的完成。
基本练法要求提百会以挺头,起牙关而强项;虎眼、狮嘴、龙喉。两肩坠而心胸守;十趾跷则脚力生;束档固肾(提档吊肚运气内转,脚夹尾椎镊以聚丹田)。要以气催力,发力时配以丹田力, 声出肚硬。
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确实是练习五祖拳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五祖拳搏击技法的特点所在。手法、脚法是外在的击技,功法是内在的劲技,具足了内外的三种条件,就能把五祖拳武技要领掌握住。
五祖拳强调运功发劲要与运气密切的结合,有独特的狮子吼运气法;步法稳健,要求“四点金”落地,十趾翘则足力生,兜前足以固膀胱,夹裆、束臀、提肛而锁真气;身形强调百会提则头挺,牙关起而项强,两肩坠而心胸守;手法讲究吞、吐、浮、沉;桥法讲究过、添、断、粘;拳法讲究重与快;腿法讲究低与冷;以脚制脚。上盘以手法对付,而下盘则在入马进步时,攻击对方的马步,尤其善于趁对手马步移动之际施展出来。技法的应用上要求技不离中门,出手对子午、垂肘不露胁;运招要求招中藏招、招上变招;技击总诀要求:以静待动,后发而制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以速御迟,用快制敌;以虚击实,出其不意;以拙制巧,待时而发。五祖拳最大特点是粘手听勁,要求“軟如棉,粘如糍”,一旦與人接手,就随顺對方的手肢勁力變化,沾粘不離,等待對方招式轉换之空際,應手而入,擊其無備。
三战为五祖拳之拳母,手法,步法,脚法,身法,劲法皆出于此拳,为入门第一套,可分为三个方面:
1.架势基础:吞吐沉浮与五肢力;
2.硬功基础:金钟罩与铁布衫;
3.劲力基础:摇身骏胛
請拳式 (八步头)
1.四平马 双坠掌;
2.千斤抓;
3.万斤挡;
4.白鹤双亮翅;
5.落掌请拳;
6.分掌坐节;
7.右侧弓马吞;
8.四平马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