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拳请拳式
立正,双手墜下,右脚分开二尺,成四平馬,平均力向右挾力转拳上,前弓后箭馬,卸肩胛转中四平馬,兩掌墜下,反双飛(即内节挾入外节展出)抱拳请出,分手坐扎,螺脚吞吐,是请拳式也。
五祖拳基本拳三戰练习法(许乃敬师父编著)
请拳式,左脚收中右脚踏出,成不丁不八中盘馬,坐后脚,所謂前四后六馬。五指朝天,气沉丹田(能使筋骨发力同成一气),起牙関,眼如虎目,精神观於四方,口似狮嘴,能护頸部和咽喉,須呼吸养气,枕骨对正尾椎骨,縮股沉腰,发胛力双插(拇指挾入四指墜下),兩手坐札三曲池,四指提起半斜势,螺脚吞吐。前脚直进一步,后脚跟进,縮股发胛力双插(拇指挾入四指墜下),兩手坐札三曲池,四指提起半斜势,螺脚吞吐。前脚再直进一步,后脚跟进,縮股发胛力双插(拇指挾入四指墜下),兩手坐札三曲池,四指提起半斜势,螺脚吞吐。后脚离退,前脚拖回,縮股发胛力双插(拇指挾入四指墜下),兩手坐札三曲池,四指提起半斜势,螺脚吞吐。后脚再离退,前脚拖回,縮股发胛力双插(拇指挾入四指墜下),兩手坐札三曲池,四指提起半斜势,螺脚吞吐。后脚又离退,前脚拖回,縮股发胛力双插(拇指挾入四指墜下),兩手坐札(是练五掌力)三曲池(是推内外节肌肉之力)四指提起半斜势,螺脚吞吐(是摇身叫力) 。 左手放在腿旁,右手吞股耳边,直进摇身駿胛双剪,溜馬发肚力双敲,直进发胛力打扎,吞股反开,前弓后箭馬左手切,右手留三去七脱,收拳。
五祖拳套路系統
五祖拳的体系完整,共有拳械套路一百多套,在套路方面兼顾上、中、下盘。其套路分作五个大类:
一、功力拳;
二、技法基础拳;
三、技法组合拳;
四、技法溶合拳;
五、内功拳。
(一) 功力拳
这是指一切拳術的功力基础,包括了三战、天地人战、平马战、鹤战、太祖战、五虎战和玄女战,这七个传统的战拳。此外,还有拳法、掌法的套路:三正、二十拳和挑切。虽然这三个套路非战拳,可是内容是专练拳法、掌法的功力基础。反复习练这些套路,能够打下扎实的功力基础。
战拳
1.1.三战
1.2.天地人战
1.3.平马战
1.4. 鹤战
1.5.太祖战 (又名左战)
1.6.五虎战
1.7.玄女战
(二) 技法基础拳
这是根据攻守原则以及技法基础為依据而选编的套路。上下、左右、前后六门是攻守原则展现的基台,因此学者先从套路中学习这些原则,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更了解套路的设计,以及掌握技法的要领。
2.1.1.中管:中門管制原则
2.1.2. 对桩:对技变化原则
2.1.3.打角:四门变化原则
2.1.4. 连环:连环进击原则
2.1.5.三角摇:走偏角原则
五祖拳是揉合諸家技法之长发展而成的新武术形式。各家技法是组成新技法的基础,因此在中小套中有许多是各家的代表技法。
2.2.1.千字打:白鶴打法
2.2.2.绥华:鶴法攻打结合法
2.2.3. 双爪:罗汉白鶴连环进击法
2.2.4.三战十字:太祖连环拳法
2.2.5. 双绥:罗汉身法击技法
2.2.6.双连:罗汉中門连打法
2.2.7.双鞭:猴手连打法
2.2.8.天罡:諸家基础手法总汇
(三) 技法组合拳
此类套路的性质是将各家的优秀技法,加以合构成为一系列的技法组合,适合学者反复练习,掌握技法的连续运用。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某一二家的代表技法為主,加上其他的辅助技法,形成技法组合的套路。另一类是为了要掌握某一种特殊技法,将各个单元技法套路加以规划,成为一系列的相关套路,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套路,由浅入深地掌握这些特殊技法。
3.1.1 .朕头:太祖閃战法
3.1.2. 双角:六刈法
3.1.3. 连城:白鶴身步法
3.1.4.清风:连环扫刈法
3.1.5.玉步摇:玄女摇身进击法
3.1.6.四门斗底:四门跳屈击技法
3.1.7.连环八卦:六门閃进连环击技法
以下四套为跳屈法系统:
3.2.1. 乌鸦下田头节:十八跳屈
3.2.2. 乌鸦下田二节:九跳屈
3.2.3. 乌鸦鴉下田三节:三跳屈
3.2.4. 乌鸦下田四节:身步变化
以下为剪法套路:
3.2.5.地煞
3.2.6.海底穿针
3.2.7.落地金钩剪
(四) 技法溶合拳
这是溶合各家散手技法而形成的套路,共有六趟,称为六行。究其内容,是以技法基础为主要动作,根据实战原则编辑而成的套路,有助于如六门八节与八法等散手对技的演练, 並可以此为平台, 发展形成自身的散手技击手法。
4.1.头行 4.4.四行
4.2.二行 4.5.五行
4.3.三行 4.6.六行
(五) 内功拳
这些拳套属于修习内练筛肚骏胛气功法。对武术而言,它是“以意领气,以气摇身,以身筛肚,以肚发力,手不回收”的鍛练;对健身而言,是益气养神的动气功法。以白鹤洗身为基础,再扩充至战拳的内练,共有四套:
5.1.白鹤洗身
5.2.三战尾
5.3.二十拳尾
5.4.挑切尾
五祖拳風格特性
五祖拳的风格古陋、筒洁、实用、不尚花巧,防身自卫性強,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真正看出五祖拳技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骏胛” 的发劲,绵速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一) 手法:粘手听劲, 后发先至
〝手执八法称無敌,脚踏莲花第一人〞,这首对联是称赞师祖蔡玉明武艺精湛,而其中就点出了五祖拳手法与脚法的要求。
〝六门八法〞是五祖拳技击手法的精华所在,属于高级技击训练套路。是由八段散手动作组成的散手对练套路。这八种手法贯穿于五祖拳所有手法之中,是接手出击的诀窍。它的最大特点是粘手听劲,要求“软如棉,粘如糍”。一旦与人接手,就随顺对方的手肢劲力变化,沾粘不离,等待对方招式转换之空隙,应手而入,击其无備。
由于它是以训练技法为目的,所以招式精简,乃至只有一式而已,譬如第八法“风摆梧桐”,虽然只有一式,却包含了对劲力消长、转换的理解,如果真的体会得当,就能掌握《拳经》所谓的“哄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的要领了。
不过六门八法还需要有应用的训练,因此,有六門八节和猴鹤对技九节等的散手对练套路,与它相為表里。
当八节八法练习得法,又领悟出其中的诀窍,在实战搏斗中往往能表现出粘手即打,逢空必入,后发先至,处处采取主动攻击的风格出来。
(二) 脚法: 缠、踢、屈、剪
五祖拳的脚法不光是踢法,而是步法與腿法相结合,故统称脚法,是脚技的综合应用。
五祖拳虽然没有明显的大开大合的腿法,对于脚法的应用却并不缺少,只不过强调实战的效果,而不突出演练的表现。
五祖拳的脚法可分为四种:缠、踢、屈、剪。
缠法属于暗脚,应用于步法之中,包括了缠(包)、钩、頂、撞、靠、压、摆、弹等。它是在与人接手时,以手对手,以脚制脚。上盘以手法对付,而下盘則在入馬进步时,攻击对方的馬步,尤其善于趁对手馬步移动之际施展出来。
踢法則多用于中下盘腿法,而且配合手法使用,有典型的南拳风格,包括了茵藤踢、盘龙踢、蹁踢、七寸踢、地趟钩踹等。
屈法即是跪步法,一般的跪步仅仅是步型,而屈法则是脚法的应用,有前屈法、后屈法、指地双屈法。在跳下屈地时,利用体重与步型的结合,重挫对手的脚部,最擅于对付地趟腿法。
剪法指的是落地金钩剪,以扑地倒卧双腿剪击对方的脚腿,这包括了阳剪、阴剪、连环剪、扑白虎剪等,属地趟腿法。
五祖拳的脚法多变化,不在手法之下,却不以脚法示人,所以较少为人所知。手法的接续,身形的转换,多在走步时展开的,而缠、踢、屈、剪的四种脚法,則是随着攻击时机而变化运用,是故五祖拳的脚法不单是为了配合手法的运用,也同时是主动攻击的技法。
(三) 功法: 摇身骏胛
除了手法脚法之外,作为功法的“摇身叫力、筛肚骏胛”,是五祖拳功力的来源,若是没有了它,即使有再好的手法脚法,也不能发挥出搏击的劲力。
“摇身骏胛”是一种发劲的方法。它是以双脚为底力作支撑,以丹田为中心,腰腹为圆球,双胛为开展。劲力從底而起,上至腰腹,由丹田为中心的腰腹圆球作内转,将劲力由内而外,摇动身躯,上达肩胛,肩胛接续摇动之势,将劲力扩展到手指末梢。在摇晃过程中,动作恍如牲口渡河后,抖身上的水滴,故又称“鹤震身”。此种发劲法,是先柔后刚,发劲时不可用拙力,所以全身松而不软,活而不僵,这都是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摇身骏胛”独到之处是能够随着气劲的起伏,连续发劲出击。当一招击落后,手不回收,再发第二招。具有上乘功力者可以连续发三次不间断的“摇身骏胛”,在实战中往往能使对手措手不及, 招架不住。
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确实是练习五祖拳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五祖拳搏击技法的特点所在。手法、脚法是外在的击技,功法是内在的劲技,具足了内外的三种条件,就能把五祖拳武技要领掌握住。
五祖拳套路
徒手套路主要有:
徒手对技套路主要有:
散手对技套路主要有:
短器械套路主要有:
长器械套路主要有:
器械对技主要有:
等等…